透過藝術體驗「我」:「腦力無邊」如何「儲存」個人價值
「腦力無邊」計劃的參加者經歷了一連串藝術欣賞與創作活動,包括參觀博物館、戶外寫生,以及觀看影像作品。這些為期一天的活動,為參加者提供一個無需任何藝術訓練也能投入其中的體驗。每次活動先以全身伸展運動等熱身開始,幫助參加者放鬆身心,亦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有權利自在地使用公共空間。對於不少腦力多元人士而言,這種空間佔有感尤其重要,因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因社會規範而被排拒在公共空間之外。
完成熱身後,參加者會進入有架構但不設指引的觀賞環節:自由選擇對自己有共鳴的藝術作品或自然景色,進行速寫,然後與同行的視覺藝術家及其他參加者分享自己的選擇與想法。
個人成長的滋養
設計這些活動的宗旨,是為了豐富參加者的日常生活。他們不少長年過著極為規律的生活,日復一日幾乎沒有變化。透過介紹他們接觸本地的文化資源,我們希望為他們帶來快樂與自信。令人驚喜的是,這些活動不單達成了這個目標,還悄悄為部分參加者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轉變,開啟了前所未有的個人成長。參加者與其社工都指出,這些活動讓他們感受到作為社會一員的身份獲得肯定,也為刻板的日常生活注入新鮮感。藝術欣賞、討論與創作活動開拓了他們的思維,讓他們發掘潛藏的能力與天份。無論是獨處或與人同行,能坦然自在地享受公共空間,對他們而言都非常難得。這些活動希望建立參加者的「審美自信」,肯定每個人——無論是否腦力多元、是否接受過藝術訓練——都擁有參與藝術的本能。藝術欣賞與創作,並無對錯之分。
透過速寫與詮釋藝術作品,參加者將內心感受連結到外在世界,從而表達那些他們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情緒。從寬廣的博物館空間,到戶外寫生的動態環境,這些豐富的感官體驗讓他們更珍惜身邊事物,也鼓勵他們反思自身的經驗與情感。在創作過程中,他們逐步了解自己的喜好與能力,改善他們的身心狀況。
賦權的力量
創作和分享作品的過程,讓參加者建立起超越畫紙、不止於藝術層面的自信與主動性。許多參加者起初帶著自我懷疑而來,但透過欣賞與創作藝術作品,他們開始發掘自己的聲音與能力。這份新建立的自信,使他們在生活的不同層面——無論是人際關係還是職場——都更能為自己發聲。
由被動的觀察者轉化為主動的創作者,這過程不僅令人振奮,也極具轉化性。當參加者與同伴和導師分享作品時,常常表現出自信,這不但肯定了他們的努力與個性,更加深了他們對自己藝術能力的信心。這種自信感營造出更尊重和理解彼此的氣氛,亦逐步打破長期以來妨礙他們表達的障礙。
溢出的效應
透過藝術建立起的自信,往往會延伸至生活的其他層面。有些參加者會在工作場合中主動承擔領導角色,或在日常生活中展現更多的自主性。部分社工認識這些參加者多年,對他們在短時間內的進步亦感到驚訝,進一步說明藝術經歷所帶來的整全影響。
未來的可能性
這些轉化也許能為腦力多元人士帶來更創新且切合其能力的服務與發展機會。與其只著眼於他們的限制,我們不如換個角度發掘他們的潛能。例如工場生產線是否可以生產獨一無二的藝術品,而非一式一樣的包裝?部分參加者是否能成為藝術導師,向主流社會分享自己的獨特視角?或者他們能否成為博物館的導賞員,從自身的觀點介紹藝術作品?
「腦力無邊」計劃過去一年的實踐,為我們帶來一個充滿希望的開始。它讓我們親身見證藝術如何促進腦力多元人士的個人成長與自我充權。我們希望繼續拓展與探索這樣的可能性,發掘更多潛藏於他們身上的可能性,不單可以改變他們的生活,也可能為整個文化帶來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