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S LAB

 

「腦力無邊」的藝術力量:原始、本能與獨特創造力

「腦力無邊」計劃的藝術價值可從三個層面理解:原始性、多元性與獨特性。

藝術回到最根本就是人類原始的表達欲望。在「腦力無邊」計劃中,我們看到每位參加者——無論身體狀況有多弱,或表達能力多難以被理解——都能透過繪畫(或其他形式的藝術創作)表達自己,突破語言的限制。例如參加者P,即使他未必能夠按指令畫一幅畫,但他會不斷在畫紙上打圈,那些筆觸的力度與速度,以至圈的密度,其實都直接記錄了他當下的狀態。不同的空間、時間與情境下,他畫出的圖像都略有不同,反映出他的感官是敏銳的,只是無法以言語表達,繪畫成為了他表達的出口。


另一位參加者阿堂,平日很難控制自己的肢體,總是大手大腳郁動,但在畫畫時卻能安靜下來,而且準確地抓住視覺重點。例如他從一幅5x5重複圖案的作品中,抽取其中一格的框線與筆觸重複繪畫,畫面產生強烈的視覺張力。他未必理解背後的構圖技巧,但能直接從圖案中對應到自己想要表達的力度。這種感應很貼近人的原始本能,是直接的、直覺的、有力的和不能被模仿的,觸發我們的內在感應力,我們經常在他們的創作中,看到這種原始的視覺張力。


透過藝術展現差異


不同能力人士各有明顯的特質,粗略而言可分為肢體傷殘與心智障礙兩大類,而每一類之內亦有細分的類型。透過「腦力無邊」計劃,我們看見他們的特質如何在作品中具體呈現,拼砌出一個多元的藝術圖譜。


參加者劉元因腦痙攣而手腳不便,只能以腳代手作畫,筆觸相對柔和;參加者永康同樣因腦痙攣需坐輪椅,他可以用手繪畫,但手部會不停震動,這種在控制與失控之間的震動線條,反而成為他的繪畫特色。我們鼓勵參加者不必修飾這些特點,甚至應該發展成個人風格。


至於心智障礙人士,更呈現出豐富的細分與個別差異:包括輕度智障、腦退化、過度活躍、精神復元、自閉譜系等。單是自閉譜系,幾乎每位學員都有獨特的創作方式——有些人能只看一眼就把圖像內容鉅細無遺默寫出來,有些人喜歡把畫紙填滿才感安心,亦有人偏好把圖像簡化和符號化。這些表達能力往往與他們的身體特質密切相關,彷彿天生具備,不經學習亦能自然流露,很有力量。他們的作品跟一般人的作品很不一樣,擴充了我們對藝術更多面向的想像,同時提醒我們:傷殘人士從來不是一個單一類別,他們都是獨特的個體。


發掘天賦,拓展可能


我們接觸過的參加者之中,通常每個機構中都有約五至八位展現出非常強烈藝術天份的人,這比例相當穩定。他們的獨特性一方面來自跟一般人不一樣的身體機體和經驗,另一方面也可能出於他們身體自我補足的機制。例如視障人士的聽力往往特別敏銳。


參加者希拉利以往很少參與藝術活動,當我們帶她走進美術館,她表現得十分專注和投入,在喜歡的作品面前總能細看幾分鐘,從而找到跟自己的連繫。她在參觀M+館藏《重複書寫蘭亭序一千遍》後做了自己的創作,她在畫中其中一個框內寫下詩句:「在地同行/翔天夢幻/芬芳仆掛」,在另一個框則回應作品,寫上:「尋找喜悅一千次」,在框外再寫自己的感受:「我會達成書法的必經之路,我不會停留在失去意識之中。」她每次看完一件作品,都會以詩句回應,詩畫並列,圖畫簡煉,形式獨特。又例如她看完David Hockney的相片拼貼作品,當中出現一位穿藍衣的舞者,她理解作品中的相片是把一個人的身體肢解,便在畫紙上畫了三個框,每格畫上一部分身體,旁邊寫下一首詩《彩曉》作為回應:「彩生不覺擾,到處提來了;懼怕尖叫聲,誰人知多少?」肢解的頭畫上可愛的微笑,提示這是一個藝術形式上的拼貼。